选择MCU主要的性能参数指标:
MCU的运行速度直接影响系统的实时性和响应能力。选型时,需要根据系统的任务复杂度、实时性要求、以及外设的处理速度来选择合适的MCU主频。
1.主频选择:MCU的主频决定了其处理能力。对于简单的控制任务,低主频的MCU(如8位或16位)可能已经足够;而对于复杂的算法、多任务处理、或实时性要求高的系统,可能需要选择高主频的32位MCU(如ARM Cortex-M系列)。
2.实时性要求:如果系统有严格的实时性要求(如电机控制、通信协议处理等),需要考虑MCU的中断响应时间、DMA(直接内存访问)支持、以及硬件加速器(如FPU、CRC等)的可用性。
3.多任务处理:如果系统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,考虑选择支持RTOS(实时操作系统)的MCU,并确保其有足够的主频和内存资源来支持多任务调度。
二、分析系统所需的存储空间资源
MCU的存储资源主要包括Flash(程序存储器)和RAM(数据存储器)。选型时,首先需要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估算所需的存储空间。
1.Flash空间:Flash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和常量数据。根据系统功能的复杂度、算法的大小、以及是否需要存储固件升级包等因素,估算所需的Flash大小。通常建议预留20%-30%的余量,以便后续功能扩展和代码优化。
2.RAM空间:RAM用于存储运行时的变量、堆栈、以及动态分配的内存。根据系统的任务数量、数据缓冲区大小、以及实时性要求,估算所需的RAM大小。同样,建议预留一定的余量,以避免运行时内存不足的问题。
3.EEPROM或外部存储:如果系统需要存储用户配置、校准数据等非易失性数据,还需考虑是否需要MCU内置EEPROM,或者是否需要外接Flash、EEPROM等存储器件。
三、分析系统外设所需要的各类端口资源
MCU的外设资源是选型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。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,分析所需的外设类型和数量,确保MCU能够满足这些需求。
1.GPIO(通用输入输出):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需求,估算所需的GPIO数量。例如,按键、LED、传感器等都需要GPIO资源。
2.通信接口:根据系统的通信需求,选择支持相应接口的MCU。常见的通信接口包括:
(1)UART:用于串口通信,常用于调试、与外部模块通信等。
(2) I2C/SPI:用于与传感器、存储器等外设通信。
(3)CAN:用于汽车电子、工业控制等领域的通信。
(4)USB:如果系统需要与PC或其他USB设备通信,选择支持USB的MCU。
(5)以太网:对于需要网络连接的系统,选择支持以太网的MCU。
(6)模拟外设:如果系统需要处理模拟信号,选择内置ADC(模数转换器)、DAC(数模转换器)、比较器等模拟外设的MCU。根据信号的精度和速度要求,选择合适的ADC分辨率和采样率。
(7)定时器/PWM:定时器用于时间测量、任务调度等,PWM用于电机控制、LED调光等。根据系统的需求,选择足够数量和精度的定时器和PWM通道。
四、分析系统的供电方式和功耗要求
MCU的供电方式和功耗直接影响系统的电池寿命、散热设计以及电源管理方案。选型时,需要根据系统的供电方式和功耗要求选择合适的MCU。
1.供电电压:MCU的供电电压范围需要与系统的电源设计匹配。常见的MCU供电电压为3.3V或5V,但也有低电压(如1.8V)或宽电压范围的MCU可供选择。
2.功耗要求:对于电池供电的系统,MCU的功耗至关重要。选择低功耗MCU,并考虑其在不同工作模式(运行、睡眠、待机等)下的功耗表现。低功耗MCU通常支持多种省电模式,能够在空闲时降低功耗。
3.电源管理:如果系统需要复杂的电源管理(如多电压域、动态电压调节等),选择支持这些功能的MCU,或者考虑外接电源管理芯片。
五、分析各类品牌MCU的供应能力和性价比
MCU的供应能力和性价比也是选型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。不同品牌的MCU在性能、价格、供货稳定性、技术支持等方面各有优劣。
1.品牌选择:常见的国外MCU品牌包括ST(意法半导体)、NXP(恩智浦)、Microchip(微芯)、TI(德州仪器)、瑞萨(Renesas)等;国产品牌有小华、国民技术、兆易创新、普冉、极海、全志、瑞芯微、航顺、乐鑫等等。每个品牌都有其特色产品线,选择时可以根据系统的需求和对品牌的熟悉程度进行权衡,建议优选国产品牌MCU,当前国产芯片已经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,采用ARM内核的MCU的各项性能指标已经跟国外品牌相差无几,但是价格却十分有竞争力,而且实际成熟的应用也非常多,这说明国产芯片已经事实上成为了MCU的主力,值得我们新一代的设计师们优先考虑。
2.供货稳定性:MCU的供货稳定性直接影响产品的量产和交付。选择供货稳定、生命周期长的MCU,避免因缺货或停产导致的生产中断。在这方面,国产芯片也同样有着独特的优势,尤其是近几年与美国的贸易战,更是加剧了国外品牌芯片交付的风险,除了交期长之外,还要承受各种特定制裁名单客户的限制,因此大家在选择国外芯片品牌时也是要谨慎考虑。
3.性价比: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,选择性价比高的MCU。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品牌、不同型号的MCU,综合考虑其性能、价格、开发工具、技术支持等因素,选择最合适的型号。在这方面就不用说了,肯定是国产品牌器件占有绝对优势。
4.开发工具和生态系统:MCU的开发工具和生态系统对开发效率有重要影响。选择有成熟开发工具(如IDE、调试器、仿真器等)和丰富软件库支持的MCU,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。在这个方面,国外品牌提供的开发工具和生态系统还是会更成熟的,庆幸的是我们国产品牌在做兼容设计方面还是做了充分的考量,很多芯片是直接对标国外芯片来设计的,因此开发工具也是能兼容使用的,这就解决了我们在工具配套上的不足。
结论:
MCU的选型是嵌入式产品设计中的关键步骤,合理的选型能够确保系统性能、降低成本、缩短开发周期。通过系统所需的存储空间资源分析、运行速度分析、外设资源分析、供电方式和功耗要求分析,以及品牌供应能力和性价比分析,工程师可以全面评估不同MCU的适用性,最终选择出最合适的MCU型号.